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在宋词璀璨星河中,苏轼如一轮皎月,以其旷达胸襟与绝世才情,照亮了千年文脉。他一人独占十大经典词牌,笔下既有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”的豪迈壮阔,也有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的深情缱绻;既有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洒脱超然,又有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的淡泊宁静。这些词作,或抒家国情怀,或叹人生际遇,或绘自然之景,字字珠玑,句句入心。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词境,探寻那穿越时空的心灵共鸣,看哪一首能触动你心底最柔软的角落。
图片
1
念奴娇·赤壁怀古
苏轼〔宋代〕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
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
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
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
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
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
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
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苏轼写这首词时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黄州已两年余(公元1082年)。词开篇,滚滚长江东去,淘尽千古风流,尽显历史沧桑。看到眼前赤壁古战场,那乱石穿空、惊涛拍岸的壮丽,让他想起三国周瑜。周瑜年少得志,娶美妻小乔,手持羽扇、头戴纶巾,谈笑间就令曹军战船灰飞烟灭。对比自己,此时却“早生华发”。但他没一味消沉,而是以“人生如梦”自解,举杯祭江月。这词既有对英雄的追慕,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,尽显豁达超脱。
图片
图片
2
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
苏轼〔宋代〕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
苏轼十九岁时和妻子王弗成婚,两人感情深厚。可天不遂人愿,王弗二十七岁就离世了。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写于王弗去世十年后(1075)的正月二十日。开篇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,直接道出阴阳相隔的悲痛。“不思量,自难忘”,不用刻意去想,却怎么也忘不掉。梦中他回到故乡,看到妻子在窗前梳妆,千言万语却相顾无言,只有泪水止不住地流。最后料想妻子在明月照着的短松冈上,年年都肝肠寸断。整首词饱含着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,读来让人动容。
图片
图片
3
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
苏轼〔宋代〕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,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(词)。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苏轼被贬黄州时,生活那叫一个难,但他心态超棒。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)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路遇雨,同行人都慌慌张张找地方躲雨,狼狈不堪,可苏轼却淡定自若。“莫听穿林打叶声”,管他雨声多大,咱不听。“何妨吟啸且徐行”,边走边吟诗长啸,多潇洒。竹杖芒鞋比骑马还轻快,有啥可怕?一袭蓑衣就能笑对人生风雨。雨停后,春风微冷,夕阳却来相迎。回头看看走过的风雨路,他觉得呀,人生不管是风雨还是晴天,都不过如此,这豁达劲儿太让人佩服啦!
图片
图片
4
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
苏轼〔宋代〕
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公元1076年(宋神宗熙宁九年)中秋,苏轼痛饮到天亮,大醉后写下这词,心里还念着弟弟苏辙(子由)。当时他仕途不顺,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,自求外放,辗转在各地为官,离乡在外。词里他举杯问青天明月何时有,想乘风去天上,又怕高处太冷。其实这就像他在现实里,想逃离困境又有所顾虑。月光转过楼阁,照着睡不着的他,他埋怨月亮总在离别时圆。但转念一想,人生有悲欢离合,月亮有阴晴圆缺,哪能事事都圆满呢?最后他发出美好祝愿,希望亲人平安,即便相隔千里,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,这份豁达和深情太动人啦!
图片
图片
5
蝶恋花·春景
苏轼〔宋代〕
花褪残红青杏小,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。枝上柳绵吹又少。天涯何处无芳草。
墙里秋千墙外道,墙外行人,墙里佳人笑。笑渐不闻声渐悄。多情却被无情恼。
苏轼一生宦海浮沉,心境时有起伏,这首《蝶恋花·春景》就透着股别样滋味。开篇描绘春景,残花褪去,青杏尚小,燕子飞舞,绿水环绕人家,柳絮渐少,可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又带着豁达。下阕转而写情,墙外行人听到墙里佳人欢笑,可笑声渐渐消失。这多像苏轼的人生,他满心热忱,却常被现实“泼冷水”。多情的他,在仕途与生活中不断追寻,却总遭遇“无情”的回应,就像那墙外行人,空留一份惆怅,让人不禁为他的经历感慨。
图片
图片
6
浣溪沙·游蕲水清泉寺
苏轼〔宋代〕
游蕲水清泉寺,寺临兰溪,溪水西流。
山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路净无泥,萧萧暮雨子规啼。
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
苏轼被贬黄州期间,到蕲水清泉寺游玩,见寺旁兰溪溪水西流,有感而发写下此词。上阕描绘了清幽春景,山下兰草嫩芽浸溪,松间沙路干净无泥,傍晚细雨中杜鹃啼叫,画面宁静又美好。可此时苏轼仕途不顺,心情本应低落。但下阕他笔锋一转,反问“谁道人生无再少”,看到门前溪水向西流,便觉得人也能重返青春。他这是在鼓励自己,别因年老就消极悲观,要像那西流的溪水一样,保持积极向上的劲头,这份豁达超厉害!
图片
图片
7
卜算子·黄州定慧院寓居作
苏轼〔宋代〕
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
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
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黄州,住在定慧院时写了这首词。当时他处境孤寂,心境凄凉。开篇“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”,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,就像他此刻的内心。他把自己比作“幽人”“孤鸿”,独自徘徊,无人理解自己的苦闷。那孤鸿受了惊回头,心中有恨却无人知晓,即便寒冷也不肯随便栖息在树枝上,宁愿寂寞地待在沙洲。这其实是他坚守自我的写照,即便被贬,也不愿随波逐流,这份孤高劲儿真让人佩服。
图片
图片
8
临江仙·送钱穆父
苏轼〔宋代〕
一别都门三改火,天涯踏尽红尘。依然一笑作春温。无波真古井,有节是秋筠。
惆怅孤帆连夜发,送行淡月微云。尊前不用翠眉颦。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
苏轼和钱穆父在京城分别后,一晃三年过去,钱穆父四处奔波,如今又要远行,苏轼便写下此词相送。上阕里,苏轼夸钱穆父历经沧桑仍笑容温暖,心如古井无波,节似秋竹坚韧,这是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。下阕写送别场景,孤帆远去,淡月微云,气氛有些惆怅。但苏轼却劝陪酒的歌女别皱眉,还感慨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”,说人生就像住旅馆,大家都是过客。这体现出他豁达超脱,看淡离别与人生起伏,真有大家风范。
图片
图片
9
望江南·超然台作
苏轼〔宋代〕
春未老,风细柳斜斜。试上超然台上看,半壕春水一城花。烟雨暗千家。
寒食后,酒醒却咨嗟。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。诗酒趁年华。
公元1076年(熙宁九年)暮春苏轼在密州任上,修葺超然台后写下了这首词。当时他远离家乡,心中难免有思乡之情。上阕描绘春日美景,风轻柳斜,站在超然台上,能看到护城河半满春水,满城繁花,烟雨笼罩千家,画面超美。可下阕情绪一转,寒食节后酒醒,他长叹不已。但他很快自我开解,劝自己别对着故人思念故乡,不如用新火煮新茶。最后那句“诗酒趁年华”,更是洒脱,意思是要珍惜当下,在美好的时光里尽情写诗喝酒,尽显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。
图片
图片
10
水龙吟·次韵章质夫杨花词
苏轼〔宋代〕
似花还似非花,也无人惜从教坠。抛家傍路,思量却是,无情有思。萦损柔肠,困酣娇眼,欲开还闭。梦随风万里,寻郎去处,又还被、莺呼起。
不恨此花飞尽,恨西园、落红难缀。晓来雨过,遗踪何在?一池萍碎。春色三分,二分尘土,一分流水。细看来,不是杨花,点点是离人泪。
苏词向以豪放著称,但也有婉约之作,这首《水龙吟》即为其中之一。此词作于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(公元1081年)。词里开篇说杨花似花非花,没人怜惜它坠落,就像自己被朝廷冷落。接着把杨花拟人化,说它抛家傍路,有情有思,梦寻情郎却被莺叫醒,其实是苏轼借杨花抒发自己的羁旅愁思。下阕写杨花飞尽,落红难连,雨后只剩碎萍,春色消逝。最后点明,那看似杨花的点点,实则是离人的眼泪,将自己的身世之感与杨花的命运交融,把愁绪写到了极致,让人动容。
图片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盈胜优配-a股杠杆-网络配资-吉林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