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春节,山东滨州一户普通农家的院子里热闹非凡。七年前,刘纯义踏上征途,参军加入了革命队伍,如今,他已经成了一名军官,衣锦还乡,回来探亲。家里人看到他,脸上洋溢着喜悦,刘纯义也神采飞扬,笑容满面。亲戚朋友们纷纷向刘纯义的父亲表示祝贺,称赞他教育有方,培养出如此出色的儿子。可是刘纯义却笑着对大家说:“这要感谢我四叔和四婶,是他们执意给我张罗媳妇,逼着我参加革命。”
原来,事情发生在1942年冬天,那时年仅16岁的刘纯义正在家乡度过冬天。刘纯义的四叔、四婶突然决定为他安排婚事。刘纯义年纪尚小,甚至对男女之事毫无概念,那时候孩子发育迟缓,生活简单纯粹。四叔和四婶的安排让他感到惊恐万分,心生莫名的恐慌。为了逃避这场“命运”的安排,他决定连夜离家出走,投入到革命的大潮中。刘纯义笑着回忆道:“如果不是四叔和四婶的好意逼我成婚,或许我至今还没有机会投身革命。”
接着,他又补充道:“我还得感谢傅县长,如果不是他给我‘小鞋穿’,我可能也不会当逃兵,最终加入八路军。”
展开剩余86%刘纯义,山东滨州人,1926年出生,小时候随父母一同迁至东北,直到日军占领东北后,才举家返回山东老家。到了1942年,刘纯义已16岁,正是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,适婚年龄。然而,他四叔是当地的伪乡长,算是名声显赫,媒人们频繁上门为刘纯义提亲。正好有一位少妇带着15岁的女儿逃难来到这里,这位姑娘相貌如花似玉,四叔和四婶便出面促成了这桩婚事,定下了婚期。
年少的刘纯义一听,吓得心跳加速,觉得自己一个人自由自在过日子多好,突然多了个陌生的媳妇,感觉实在不适应。他心想,还是得逃婚,离家参加八路军,逃脱这段婚姻的束缚。于是,他决定采取行动。那晚,他悄悄起身,轻轻叩响了邻居邱星东家的门。
“纯义,这大半夜的,怎么敲门?”邱星东迷迷糊糊地问。
“星东哥,你不是说想去当八路军吗?带我一起吧,我们现在就走。”刘纯义急切地说道。
“那也得等天亮吧。”
“不行,天一亮,我就走不了了。”刘纯义急切地解释,讲述了自己四叔四婶要他娶媳妇的事情。
邱星东听了后,忍住了笑意,深感同情,决定帮他一把:“既然如此,那咱们现在就走吧!”
于是,两人背着行囊,在月光的照耀下,悄悄踏上了去往革命队伍的路。目的地是高庙李家村的伪乡长李老拴家。李乡长不仅是个“白皮红心”的伪乡长,还是地下党联络员。刘纯义的四叔,也是“白皮红心”的伪乡长,所以李乡长也认识刘纯义。在李乡长的引导下,他们顺利来到蒲台县的人民政府,刘纯义被安排做了县政府的警卫员。严格来说,这并不是正规八路军战士的位置,但也让刘纯义有了进入革命队伍的第一步。
然而,1944年5月,傅县长因劳累过度生病倒下,但他依旧坚持工作。刘纯义见状,心生怜悯,将自己床上的被子拿给县长围上。更贴心的是,他还用从战场上带回来的日军绿色毛毯给傅县长围住。当他刚围好,王科长也来到县长办公室,两人开始讨论工作上的事。
刘纯义忙碌着倒水和整理文件,突然,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傅县长,心头涌上了一个让他忍不住笑出声的画面。他想起了大街上看到的一个讽刺国民党财政部长孔祥熙的漫画,漫画中孔祥熙挺着大肚子,提着一个黑色皮箱,脚蹬亮皮鞋,滑稽至极。此时,傅县长的模样也有些类似,令他忍不住笑了出来。
“你笑什么?”王科长愣了一下,问道。
刘纯义小声解释道,王科长听了也觉得有趣,笑声传出。
看到两人笑成一团,傅县长有些疑惑,问道:“王科长,你们在笑什么开心事?”
王科长急忙圆谎:“哦,是小刘看见你脸上有饭粒。”
傅县长听了也没追究,只是忍不住笑了。
然而,笑声过后,傅县长皱了皱眉头,严肃地对刘纯义说道:“以后在工作场合,不要开玩笑,知道吗?”
刘纯义瞬间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妥,默默点头,站得笔直,不敢出声。
可傅县长却严肃补充道:“记住,下不为例,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,你马上给我卷铺盖走人。”这句话让刘纯义心头一震。尽管自己尽职尽责,工作上从未出错,但这一句“走人”让他感到委屈不已。
傅县长其实对他并无恶意,只是情急之下说了那样的话。刘纯义气愤地脱下军帽,摔在地上,坚决说道:“走人就走人!”说完便扬长而去,心里充满了愤懑。
傅县长急忙喊道:“小刘,快回来!”但刘纯义却气得眼中已无他人,怎么喊都不回头。
刘纯义的离去,表面上是一次冲动的举动,然而在背后却有着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心结。他看着自己曾经一起走上革命道路的伙伴们逐渐晋升,有的成为班长、排长,迅速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和任务,而自己却一直只是一个小小的警卫员,毫无成就感。所有的不平和委屈,终于在这次小小的笑话中爆发,他决定必须做出改变。
他离开县政府后,通过一些人脉关系,很快在县大队三排九班找到了一份新工作,成为一名普通的战士。虽然县大队并非正规八路军,但至少有了上战场的机会,刘纯义也因此重新获得了成就感。
然而,命运似乎并没有放过他,原来大队长突然被调走,傅县长竟然接任了大队长的位置。刘纯义再次感到自己无法逃脱傅县长的掌控,这让他心生反感,再次决心离开。
在一次次“跳槽”后,刘纯义终于找到了一个新机会,来到了黄河委员会警卫连,成为了连队的班长。可不久后,警卫连又被调回了县大队。刘纯义一度想:“如果又回到傅县长那儿,那岂不是前功尽弃?”他心里充满了迷茫和不甘,于是再次离开,和战友们一起奔向新的目标。
直到1946年,刘纯义仍然是一名普通的战士。然而,随着岁月的流转,刘纯义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,最终成为了28军83师247团2营的副指导员。到了1956年6月,作为光泽县组织部长的刘纯义回到故乡,回顾自己那段波澜壮阔的青春岁月,感慨万千。
他的经历正如歌中所唱:“谁说青春不能错,情愿热泪不低头。”他经历了多次“逃离”与“跳槽”,但始终没有离开革命队伍,最终成就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胜优配-a股杠杆-网络配资-吉林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