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段关于普京的旧视频突然浮出水面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激起层层涟漪。这是他今年1月接受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采访时的画面,当时普京直白地指出,俄罗斯如果只靠卖油气过日子,那国家竞争力乃至主权都会岌岌可危。他那时就强调,工业必须重振,尤其点名了汽车制造业。
这段视频,其实被封存了半年之久。谁也没想到,就在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向俄罗斯发出了一个50天的停火通牒后,它却神秘曝光了。特朗普的通牒,用词可谓刀刀见血,他威胁说,要是俄罗斯到期不停火,美国将对俄征收100%的惩罚性关税。
更狠的是,特朗普还撂下狠话,任何国家胆敢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,都将面临美国最高500%的关税惩罚。要知道,《2025年制裁俄罗斯法案》已经获得了85名参议员的支持,这可不是说说而已。在这内外夹击的关口,普京半年前的“预言”忽然变得意味深长起来。
特朗普的50天停火通牒,无疑给俄罗斯套上了一道紧箍咒。尤其是拿能源这条经济命脉开刀,这威胁听起来就让人心惊。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早就一轮接一轮了,可这次直接瞄准“次级制裁”,无疑是把刀架在了脖子上。
于是,俄罗斯和中国、印度的经济往来,一下子变得无比关键。看看数字就知道,今年美俄双边贸易额,少得可怜,只有区区35亿美元。反观中国,对俄罗斯的对外贸易额直接占了三成以上,光是2023年,中俄贸易额就突破了2000亿美元。
印度也没闲着,作为俄罗斯能源的另一位“大客户”,过去三年里,他们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暴涨了20倍,每天差不多要买180万桶。这架势,中国和印度,简直就是俄罗斯在西方高压下,不得不依赖的“双保险”。
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早就表了态,反对任何非法的单边制裁,也明确支持中俄之间的正常贸易。这无疑给俄罗斯打了一针强心剂,至少在贸易层面,他们还有个坚实的后盾。
可印度的态度就没那么痛快了。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期说,印中两国未来可能会有些问题,但总有办法解决,不会演变成冲突。这种话听着是缓和,但骨子里透着印度的精明,左右逢源、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。
印度大量买俄油,说白了就图一个“便宜”。真要为了俄罗斯去硬扛美国的高额关税,他们可不见得乐意。想想看,印度防长一边在北京和中国谈边境问题,一边又在莫斯科验俄罗斯的军火,这种“骑墙”的作风,俄罗斯不可能没有警觉。
普京在1月那次采访中强调要重振工业,不是没理由的。俄罗斯现在深陷经济结构性危机,这病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是日积月累的顽疾。军费开支占GDP比重超过6%,直接导致了国内通货膨胀飙升,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
军工短板更是心照不宣的事实。就拿今年5月那场印巴冲突来说,印度从俄罗斯买的S-400防空系统,居然没拦住巴基斯坦的CM-400AKG导弹,这防空能力让人捏把汗。更惨的是,印度空军的苏-30MKI战机,竟然被巴基斯坦的歼-10C击落了六架,俄罗斯的军机质量,一下成了问号。
俄乌前线,俄罗斯的军工体系也暴露无遗。无人机缺零件,很多还得靠外国货才能勉强运转。就连最先进的苏-57隐形战机,也传出弹舱有缝隙这种低级错误,自家的高科技都成疑,这仗怎么打?
汽车工业更是俄罗斯的“重灾区”。今年前五个月,俄罗斯汽车产量暴跌62%,市场份额迅速被外国品牌瓜分。中国奇瑞汽车,一下子就占了俄罗斯市场33%的份额,这真是打脸。
军工复合体内部也有大问题。据说,一些坦克工厂因为芯片短缺直接停产了,造导弹的陀螺仪这种精密部件,还得靠走私才能弄到。这说明俄罗斯在高端制造和关键技术上,已经掉队严重。
为了搞到钱和技术,俄罗斯甚至不得不“技术大放血”给印度。有消息说,俄罗斯不仅要卖30架苏-57E战机给印度,甚至还要提供技术配方。对于一个想重振工业的大国来说,这无疑是饮鸩止渴,但也显示了他们技术上的捉襟见肘,以及对外部市场的无奈。
除了工业生产的衰退,人才流失也成了俄罗斯的心头大患。西方制裁让大批俄罗斯工程师出走,据统计,已经有2.5万名工程师去了国外。同时,俄罗斯高校的半导体专业招生锐减了40%,这预示着未来俄罗斯在高科技领域的研发能力,可能会出现可怕的断层。
内外交困,普京自然要想办法破局。于是,重启中俄印(RIC)三边机制,成了他近期的一步棋。7月20日,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公开吆喝,说中俄印合作将是“不可忽视的战略力量”,希望借此对冲西方压力。
鲁登科推动RIC机制重启,背后其实有俄罗斯的三重算计。首先,他想通过这个机制,更紧密地把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块头绑在自己身边,确保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支持。其次,俄罗斯也想借此平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,毕竟不能把宝都压在一个伙伴身上。
最后,推动RIC机制,也是俄罗斯“去美元化”战略的重要一步。搞个三边本币结算,希望能慢慢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,减轻西方金融制裁的冲击。可问题是,这个机制内部,各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盘,充满了矛盾。
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2024年就曾点明,中俄印三方会晤之所以中断,就是因为印度觉得“时机未到”。这其中,中印两国还没解决的边境争端,就是绕不过去的坎。印度一边和中俄眉来眼去,一边又和美日澳搞“四方安全对话”,这种脚踏两只船的做法,让俄罗斯心里也没底。
中国外交部虽然支持三边机制,但对印度在边境问题上的态度和在印太战略里的摇摆,私底下一直保持警惕。有印度智库人士直言,印度对华强硬,很多时候就是演给美国看的,想多捞点好处。
近期,印度总理莫迪接受采访,谈到中印关系时说,分歧难免,但要积极对话,进行“健康且自然”的竞争。苏杰生也附和说,中印有分歧能解决,“分歧不应成争端,竞争不应成冲突”。这些话听起来是想缓和关系,解决边境问题,好让印度的经济发展少点阻碍,但他们的真实想法,恐怕只有自己知道。
3月26日,中印两国的外交官员在北京碰头,讨论了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,促进交流,妥善处理分歧等事宜,甚至包括恢复两国直航这种具体问题。这似乎给中印关系带来一丝暖意,但至于这股暖意能不能真正融化RIC机制内部的冰山,还不好说。
当特朗普的50天倒计时步步紧逼,而印度在各大国之间左右逢源、精打细算之际,俄罗斯深藏的恐惧,已经彻底暴露在世人面前。中印两国作为俄罗斯能源和贸易的“救命稻草”,它们提供的巨额外汇和贸易支持,确实能暂时缓解俄罗斯的外部压力。
然而,仅仅依靠出卖资源和外部输血,终究无法取代对本国核心工业体系的重建,也无法弥补人才流失的巨大窟窿。俄罗斯当前所面临的挣扎,再一次残酷地证明了:一个大国,绝不能只靠祖宗的馈赠和别人的施舍来强大。只有真正拥有坚韧不拔的工业脊梁,才能撑起民族的未来,也才能真正捍卫国家的尊严和主权。
盈胜优配-a股杠杆-网络配资-吉林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