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1年某个清晨,身为开国上将和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刚踏入办公室时,突然注意到桌上放着一个信封。他走近桌子,拿起信封,随意扫了一眼后便呼叫警卫员:“这封信是什么时候送来的?”
年轻的警卫员思索了一会儿,答道:“好像是昨晚送到的,因为时间太晚了,我就没打扰您。”
王震轻轻点了点头,看着警卫员离开后,他小心地拆开信封。信纸上只有寥寥数语:“您还记得当初在湖北地主家借的一千石救命粮吗?”这简短的几行字,让王震的心头顿时升起了疑云。
他低声念叨:“一千石救命粮?”这些字眼在他的脑海中不停回响,却怎么也联想不起来相关的记忆。毕竟,在秋收起义之后,毛主席就明确提出了红军的“三大纪律、八项注意”,其中一条就是“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”,这条纪律对于红军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严肃遵守的。王震作为领导,也从未有过向百姓借东西的行为,更不可能去借从地主那里借粮如此巨大的数量。
展开剩余84%随着思绪逐渐理清,王震认为这封信可能是某种恶作剧或谎言,于是打算直接把信撕掉。但就在此时,他突然注意到信纸的背面写着四个字:“马兴代笔”。
这个名字令他感到异常熟悉,经过一番深思,王震终于想起,马兴曾是他在八路军359旅时期的部下。回忆起来,王震清晰记得当年马兴离开部队时,他曾经特别叮嘱过:“以后若有什么困难,可以直接写信给我,别通过层层上报,避免浪费时间。”
然而,数十年来,王震从未收到过马兴的任何求助信件,这表明马兴从不愿麻烦上级,尽管他身处困境。如今,几十年过去,马兴竟然在这个时候寄来信件,并提到了那个让王震完全失忆的“救命粮”的故事。这让王震深知此事绝非虚构,且其中必有重大隐情。
为了弄清真相,王震立即指派人员展开调查,经过一番努力,最终找到了马兴,揭开了这个神秘的故事。
那么,那个因犯罪被关押的地主究竟是谁?王震真的曾向他借过粮食吗?他又为何在这个时刻突然写信给王震?所有的答案都与1944年中央军委的一个重大决定有关。
1944年10月,正值抗日战争的末期,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高层经过周密的商议,决定派遣一支队伍南下广东,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。接下来,问题就变成了该选哪支队伍适合执行这个任务?
经过深思熟虑,毛主席最终选择了当时正在南泥湾执行屯垦任务的八路军第359旅,并命令将其改编为南下支队,派王震担任司令员,王首道担任政委,部队总人数约为五千人。
为了避免敌人的重重封锁,王震和部队采取了昼伏夜行的方式。在漫长的跋涉中,部队经常遭遇侵华日军及国民党反动派的阻击和追击,导致战斗伤亡惨重。即便如此,他们依然没有放弃目标,直到1944年底,南下支队才终于抵达湖北省枣阳县。
当地百姓得知八路军来临后,纷纷将家中积存的猪肉等物资送到部队驻地。那一夜,经过数月艰苦跋涉的士兵们终于吃上了久违的饱饭。然而,每个人的脸上却并没有喜悦,反而都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。
原来,部队已经连续两个月行军,伤亡惨重,到达枣阳时,南下支队仅剩下不到1000人。站在一桌桌肉块前,王震感慨万分,内心并没有多少食欲。他默默地叹了一口气,小声地自语道:“吃饱这一顿,下一顿怎么办呢?”寒冬骤降,暴雪突然袭来,队伍只能在此暂时停留。
粮食问题便成了王震心头的巨大难题。就在他感到进退维谷时,政委王首道眼神一动,低声提出了一个建议:“要不去找李实试试?”李实是当时鄂东边区的行署专员,在当地声望颇高,王震觉得他或许能帮助解决粮食问题。
于是,王震与王首道赶到鄂东边区行署,李实得知情况后,立刻表示愿意帮忙。第二天一早,李实便赶到了环潭镇。在这个小镇,廖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家族,世代积累了丰厚的财富。廖家族长廖复初虽年纪轻轻,但经营得当,家财万贯。而且,廖复初的仁爱之心早为乡邻所知,抗日战争爆发后,日军不断拉拢廖家,但他始终坚决拒绝。
李实认为廖复初是个爱国人士,应该可以通过他筹到粮食。然而,当李实抵达廖家时,管家告诉他,廖复初已经外出做生意,不知何时才能回来。就在李实准备失望离开时,管家突然急匆匆地将他叫住,说老太太想见他。
这位“毛老太太”是廖复初的祖母,年事已高,常年居住在家中,不与外人多接触。但当她听说八路军派人来借粮时,立即让管家邀请李实进府。老太太不仅表示愿意借出1000石粮食,还坚持不需要写借条,这些粮食视为对八路军的支持。
然而,这笔粮食的善行最终并未让廖家获得好名声。战后,廖复初因矿警队的暴行被迫陷入困境,而当新中国成立后,廖复初因为矿警队的罪行被投入监狱,直到1990年才获得释放。
然而,廖复初心中的冤屈始终未曾得以洗清,直到他看到一篇《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》的文章,文章中详细描述了当年李实借粮的经过。廖复初感到自己似乎找到了翻身的机会,便四处打听李实的下落,最终得知李实早已去世,但文章末尾的“马希良整理”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胜优配-a股杠杆-网络配资-吉林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